經銷商之所以把自己提升為生產商,是因為他們有這個膽,膽從何來,這些經銷商認為:
1、自己在這個行業里做了這么多年,對行業,對產品,對生產,對發展趨勢了解于胸。
2、有個非常棒的產品或是行銷創新策略。
3、行業里也認識很多朋友,無論作為配套商還是今后的經銷商,都將是*的人脈。
4、本身的產品銷售能力就很強。即便是自產自銷咱也不怕。
5、眼紅于生產領域的上游利潤。
6、多年的生意經驗積累,使得自己非常的自信。
7、也許在某個行業圈里還有些度,不但是同行,甚至有些廠家都來請教。
8、對當前的產品經銷都煩了。
9、渴望突破眼前的這一畝三分地的生意,把自己的生意向全國發展。
盡管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經銷商向上發展這條路,并不是那么好走,至少不像這些經銷商們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容易。在筆者接觸的經銷商群體中,進行向上發展的經銷商失敗率達八成以上!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者大有人在,看起來并不是很復雜的生意,為什么廠家能做得,而經銷商就做起來困難重重?究其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類。
歸于感性
生意是理性的,新的生意更需要理性。但是,部分經銷商老板在這方面卻過于感性,多年的生意經歷讓自己高度自信,認為只要自己想做,就沒有什么困難的事情,并且還堅持認為自己已經具備某些非常*的商業思想,遠非一般人可比的。而當感性取代理性時,也自然就失去了對生意對發展、對規劃的理性分析,過于感性,是經銷商在向上發展過程中的先天性隱患。
養孩子和生孩子
向上發展的經銷商老板,絕大多數會選擇自己所熟悉的領域,自認為自己在這類產品方面有過多年的經銷經驗,應該是很熟悉了。其實,這產品經銷和產品生產*是兩回事,就像這生孩子和養孩子的區別一樣。產品生產會涉及到多個全新的領域,例如產品控制、產能控制、配套商管理、生產現場管理、原物料管理和生產工人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專業知識,管理一個工廠就是在管理一個企業,而很多經銷商往往把管理工廠簡單地定位成就是在管理一個生產車間而已。相對于OEM品牌商那就更深了,目前大多數經銷商對OEM貼牌僅僅還處在簡單交易型銷售之列,對OEM外協流程和體系缺乏系統的認知,在沒有任何品牌基礎的前提下,盲目性外協加工導致翻船的概率幾乎100%。
本地生意和外地生意
經銷商絕大多數是本地人做本地生意,在本地的社會關系當然非常好,即便是在產品上生意上出點什么事情,也是可以馬上通過地方關系搞定,可一旦進入生產領域,這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是銷往全國各地,也就是遠遠超出了經銷商老板所能掌控的社會關系范圍,一旦出點什么事情,遠在千里之外的經銷商老板也只能鞭長莫及。
從甲方到乙方
做了這么多年的經銷商,現在要轉換個身份,從甲方做到乙方,要開始面對招商、經銷商管理等全新的課題,身份角色的轉換不是這么容易的,甚至可以說很多經銷商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該如何進行轉換,等自己也發展了一群經銷商后,才發現原來這管理經銷商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
缺乏系統的籌備
籌備期短是向上發展的經銷商存在的普遍問題。不但是籌備期短,而且籌備工作做得還很不專業,缺乏體系、缺乏預案、缺乏提前的人力資源籌備甚至是缺乏大市場的整體開發步驟,骨子里還是按照以前在本地做經銷商的思維模式。這在本地做經銷商,就好比在河里開船,風小浪緩,自己可以輕松掌握,即便出點事情,也不會翻船,大不了還可以靠岸。而向上發展做廠家,那就是出海了,雖說是天地寬,但風大浪大,一旦準備不充分,遇到大風浪,頃刻之間翻船落海,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也許有經銷商會認為,生意場上變化莫測,誰能把一切都準備好再來做生意,再說經驗都是在實踐中一點點摸索出來的,可以邊做邊學,摸著石頭過河。在以前商業環境相對簡單的時候,摸著石頭過河也許還行得通,可現在環境卻在變化,競爭的激烈程度正在日益復雜,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已經不再適用。
朋友們都能幫上忙
有些經銷商之所以敢于進入生產領域,是因為相信自己有足夠的人脈資源,例如有很多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朋友,以后自己的工廠一啟動,這可都是現成的經銷商。可現實情況是,真的等工廠啟動,產品出來后,能兌現諾言的就了。從經銷商的角度來說,作為同行,他們也許是認可你的,但作為上游廠家,你憑什么讓他們對你信任?這也是很多經銷商寧可在一個三流廠家進貨,也不愿在一個同行廠里進貨的原因。
以上所說的,不只針對把自己提升為生產商的經銷商,對于有意把自己提升為品牌商的經銷商,也有一定參考作用。總之,經銷商需冷靜看待自己的向上發展,別在利益的誘惑下盲目的投入,否則與盲人摸瞎一樣會危險百出的。